歐國盃必備零食︱10款通過致癌物檢測薯片 消委會測試6款脆片不含致癌物

保健美顏

撰文: 羅嘉欣

發布時間: 2024/06/26 19:54

最後更新: 2024/06/26 19:55

分享:

分享:

睇歐國盃必備:10款通過致癌物檢測薯片+消委會7款不含致癌物脆片。

【歐國盃/球賽/零食/薯片/脆片/不含致癌物/食用安全】2024年歐洲足球錦標賽正在火熱進行,不少人都會深夜守住球賽直播,有薯片、蝦條等香脆零食「撈」直播就最開心!但要小心這些零食,或含有可致癌物質丙烯酰胺(acrylamide),進食後會有機會令人致癌!以下綜合了消委會及大學研究,推薦共16款安全香脆零食清單,讓大家睇波時食得安心更盡興!

最新影片:

消委會測試樣本9成含可致癌物

消委會曾測試市面上77款預先及非預先包裝香脆零食,包括29款薯片、薯條、13款蝦片及蝦條、12款粟米脆片及粟米條、7款蔬菜脆片、3款藜麥片、3款番薯及甘薯類脆片;另外10款則是在快餐連鎖店熱門的非預先包裝即食薯條、薯格、薯餅樣本。結果發現,當中高達9成樣本含有可致癌物質丙烯酰胺(acrylamide),又以預先包裝薯片、薯條的丙烯酰胺平均含量最高,逾3成樣本的丙烯酰胺含量超出歐盟法規的基準水平。

整體而言,消委會指預先包裝薯片及薯條平均檢出的丙烯酰胺含量最高,比非預先包裝薯條、薯塊、薯餅、薯格等樣本的平均值還要高;而預先包裝蔬菜脆片、藜麥片、蝦片及蝦條樣本等的丙烯酰胺含量則較低。

丙烯酰胺進食後可致癌

消委會解釋,不少食材含有天然存在的還原糖(例如葡萄糖和果糖)和一種稱為「天冬酰胺」(asparagine)的游離氨基酸。如把還原糖和天冬酰胺加熱,便會產生美拉德反應令食物的外觀呈褐色,這個化學反應會產生丙烯酰胺(acrylamide)。

而製造薯片、薯條的主要原材料馬鈴薯正正含有較高游離天冬酰胺。若以高於120°C而少水的方式烹煮,例如油炸、燒烤或烘焗,都會產生丙烯酰胺。有動物實驗早已顯示,丙烯酰胺是基因致癌物質和神經毒性物質,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亦在1994年將丙烯酰胺歸類為「可能令人類致癌」(第2A組)。

對此,歐盟於2017年發布一項食物安全法規「減少食物中丙烯酰胺含量的緩解措施和基準水平 」,為多種食品訂立了丙烯酰胺含量的「基準」(benchmark)水平,即食薯條的基準水平為每公斤500微克,而預先包裝的薯片、薯條等零食的基準水平則為每公斤750微克。

食安中心建議,市民保持均衡及多元化的飲食,不要過量進食炸薯和薯片等煎炸食物,避免以高溫長時間烹煮食物,及避免進食燒焦的食物,以減低攝入丙烯酰胺的風險。

10款通過致癌物檢測薯片

香港都會大學曾檢測10款薯片基因致癌物「丙烯酰胺」的含量,結果發現全部通過歐盟標準(每千克含量不超過750微克)。負責檢測的學者表示,顏色愈啡的薯片,含「丙烯酰胺」愈多,建議市民最好不要選擇太燶的薯片。10款安全清單如下:

點擊圖片放大
+9
+8

消委會推薦:6款脆片不含丙烯酰胺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